

子公司


認證是企業的戰略選擇
認證分為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兩種。其英文原意是一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在 ISO/IEC 指南 2 : 1986 中對 “ 認證 ” 給予了明確的定義 “ 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鑒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準或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 那么認證在保證產品質量中有何作用呢?
認證在保證產品質量中的作用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出口至各會員國家的產品,在關稅方面可享有互惠平等的待遇, 但隨著關稅的降低,發達國家開始以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認證等技術壁壘作為保護其民族工業的手段, 技術壁壘也成為多邊貿易中最隱蔽、最難對付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據權威人士介紹,技術壁壘占非關稅壁壘中的 30% , 這個比例在今后會高達 80% 。在 2001 年中國有 66% 的進出口企業受到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直接或間接的損失約為 110 億美元。如何從治本的高度出發,加快認證步伐,幫助更多的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開展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
據統計,自我國大力推行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制度以來,全國評審合格并頒發產品安全認證證書 10 萬多份,涉及企業達 8 萬多家,覆蓋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向 15 萬多家企業頒發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從獲證企業的反饋信息可以看到:在提高管理水平、保證產品質量、降低廢品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信譽和知名度,擴大出口等方面,認證顯示出了較大優勢,收益顯著。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全員參與,人人有責。專家把現代質量管理比做“木桶效應”。木桶的儲水量同每一根木條有關,缺一不可;而質量管理同木桶一樣,產品質量的好壞同影響質量的各個環節有關,生產環節一環扣一環,緊密相聯。一步不到位,都會影響到產品的最終質量等級。因此,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
a) 通過全員培訓,提高員工素質;鼓舞士氣,增強工作積極性;人人參與,增強內部團結和凝聚力。因為在建立和實施產品和體系認證過程中有大量的工作及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一個強有力的骨干工作隊伍和具有較高質量意識的員工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工作。例如體系文件的編寫工作,工作量大,并且涉及到與體系有關的各個部門,因此只有集思廣益,發動集體的智慧,才能較快地、較好地完成編寫工作。在貫標過程中,通過對標準的宣貫、體系文件編寫人員的培訓和對全體員工進行普及培訓的方式,強化質量意識,使職工既要認識質量的重要性,又要認識到產品的質量同每一個人有關,要求全員參與、人人有責。各部門、各級員工必須充分配合,團結協作,發揮整體作戰精神,才能有效地建立并保持體系的正常運行,可以說整個體系的建立和保持飽含了企業全體員工的心血和智慧,是全體員工日夜辛勞結出的碩果。
b) 鍛煉管理隊伍。通過實施產品和體系認證,使一代企業管理人才在認證過程及認證后的管理工作中學會運用國際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不但對當前的管理工作,也對今后的發展培養了業務骨干,為企業的更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2. 文件化的特點,通過文件控制進行有效管理。
一般企業在接受認證前都有指導工作的程序,但由于缺乏可行性、適用性、系統性,不能有效地指導工作,致使工作雜亂無章,低質低效,缺乏系統、完整、規范的工作標準和文件的有效管理,過期文件、失效文件滯留現場,隨意性、口頭性指令過多,導致工作接口及職責不明確。從體系文件的編寫開始就注意文件的可操作性、系統性、科學性;通過文件控制程序,有效地保證了各部門的有效性;定期修改手冊,確保了體系文件的適用性;做好記錄,以便驗證體系運行是否有效。
a) 分清職責和權限,提高管理水平及效率。一般管理體系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職責和權限劃分不清、縱橫兩個方向聯系受阻,使原有的機構設置受阻,在管理中出現“管理死角”、“扯皮現象”,工作行為不規范,生產過程中出現質量事故、廢品率高等。通過建立質量體系,詳細而明確地規定各個部門、各個崗位職責及權力,以及相關接口處的職責,并且建立健全了可操作的質量工作程序及作業指導書,有了貫穿于各個層次的產品質量保證鏈,既改善了活動本身的運行質量,又改善了部門之間的協調,減少不同部門重復工序的發生,增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大大提高了各部門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運作清晰度及對問題做出反應的速度,從而提高了運作效率,降低了質量成本。
b) 提高現場管理水平。生產現場是各項管理工作交叉點,因此現場管理一直是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建立健全質量體系后,質量管理的各項工作,分別歸屬于一定的要素,而每個要素由相應部門負責,并通過統一的標識,使現場管理的脈絡清晰、責任明確,便于考核,大大提高了整個生產狀況的透明度。
3. “事前預防”而非“事后檢驗”。通過預防不合格現象的發生,能夠:
有效地保證產品質量。由于產品和體系認證要求不僅僅局限依賴產品的最終質量檢驗來控制,而是通過涉及到影響產品質量的各個過程控制,包括設計開發、材料采購、工藝策劃、生產制造、檢驗試驗、包裝貯存、銷售運輸、安裝服務等各個環節進行整體控制。因此企業獲得了產品和體系認證證書 , 那就意味著其生產的產品已經通過了國家認可的實驗室按照某個標準進行的檢測 , 其生產廠的質量體系也經過認證機構的嚴格審核 , 能夠保證持續地生產符合標準的產品。
b) 提高生產率。通過執行標準、把質量責任從質量控制人員轉到生產人員,激發了生產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他們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生產的條理性得到加強,設備故障減少、利用率提高,生產事故減少、生產率明顯提高。
c) 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生產成本?,F代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以最佳的質量成本,生產滿足用戶要求或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所以一個好的產品,應該是成本與質量達到最佳平衡的體現?!邦A防為主”的精神從始至終貫穿在體系中,所以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加強職工的“質量意識”、“用戶意識”、“一次成功”、“不合格品不進入下一道工序”這樣的要領能夠并已經被認證企業的員工普遍接受,就保證了建立的操作體系能有效運行,從而使廢品和返工率大大減少,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4. 持續穩定地改進產品質量。
通過對所建體系不斷地進行符合性、適應性及有效性的判斷與證實,進行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和驗證,及時發現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保證所有的不符合項和質量問題能得以快速有效地糾正。內部審核能夠不斷檢驗質量體系文件的先進性、適應性,并加以糾正。通過企業總經理親自組織和主持管理評審活動,評價企業的質量方針目標的適宜性和質量體系的有效性。簡而言之,首先預防問題發生,萬一出現問題時,采取立即步驟去改正這些問題,并確保不再發生。此外認證機構定期對企業進行監督審核,更好地保證了產品質量能夠保持穩定、有效并得以不斷改進,循環上升。
5. 減少客戶的投訴,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
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有助于減少客戶的投訴,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有效地防止類似的投訴再次發生,迅速圓滿地解決投訴,增強了企業信譽,挽留現有客戶,并通過現有客戶的口頭宣傳,吸引新的客戶。一旦客戶提出索賠,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及質量記錄,在許多情況下也可以作為對有問題貨物的索賠的辯護。
6. 增加產品附加值。
獲得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證書,加貼產品認證標志,就意味著該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的生產被國家級認證機構認證為安全的、符合國家相應的質量標準的產品,這無疑會增加產品的附價值,增強消費者和需方對該產品的信心,提高企業的形象,有助于產品的銷售,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7. 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強企業信譽和競爭力,為企業擴大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許多政府部門、需方采購招標時或保險機構受理產品保險時,把制造商是否具備產品認證證書和體系認證證書作為購買產品的先決條件。他們認為,企業進行產品和體系認證是企業對質量的投入,是企業能按買方的要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和實力的保證。購買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的產品可以減少購貨的風險,降低自己的質量控制成本,可以向用戶表明自己保證貨物品質的誠意,有利于促銷。因此企業一旦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證書,就在國內外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取得了產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證”,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手段,為拓展企業的境外業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推行認證制度所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
通過對部分認證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 60% 以上的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 70% 以上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 70% 以上的企業銷售額顯著增加; 50% 以上的企業實現利稅提高; 80% 以上企業顧客反饋的質量問題明顯下降; 80% 以上的企業合同履約率提高; 80% 以上企業產品一次送檢合格率明顯提高;近 70% 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 70% 以上的企業產品退貨率下降;企業的管理水平 100% 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 我國入世之后,國內外產品 " 串門 " 的機會越來越多,但要想早日贏得定單,各廠家除了苦練 " 內功 " ,生產優質優價的產品外,更需要取得平等的競爭條件。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必須突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進行產品和體系認證。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獲得產品認證并建立起有效的質量體系的過程中,所花去的成本與得到的好處與受益相比絕不能說是一種支出,而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中一種商業的必需,是各國對產品質量進行評價、監督和管理的通行做法,也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贏得市場與效益最有效的途徑,是發展戰略的選擇。
認證在保證產品質量中的作用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出口至各會員國家的產品,在關稅方面可享有互惠平等的待遇, 但隨著關稅的降低,發達國家開始以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認證等技術壁壘作為保護其民族工業的手段, 技術壁壘也成為多邊貿易中最隱蔽、最難對付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據權威人士介紹,技術壁壘占非關稅壁壘中的 30% , 這個比例在今后會高達 80% 。在 2001 年中國有 66% 的進出口企業受到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直接或間接的損失約為 110 億美元。如何從治本的高度出發,加快認證步伐,幫助更多的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開展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
據統計,自我國大力推行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制度以來,全國評審合格并頒發產品安全認證證書 10 萬多份,涉及企業達 8 萬多家,覆蓋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向 15 萬多家企業頒發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從獲證企業的反饋信息可以看到:在提高管理水平、保證產品質量、降低廢品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信譽和知名度,擴大出口等方面,認證顯示出了較大優勢,收益顯著。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全員參與,人人有責。專家把現代質量管理比做“木桶效應”。木桶的儲水量同每一根木條有關,缺一不可;而質量管理同木桶一樣,產品質量的好壞同影響質量的各個環節有關,生產環節一環扣一環,緊密相聯。一步不到位,都會影響到產品的最終質量等級。因此,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
a) 通過全員培訓,提高員工素質;鼓舞士氣,增強工作積極性;人人參與,增強內部團結和凝聚力。因為在建立和實施產品和體系認證過程中有大量的工作及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一個強有力的骨干工作隊伍和具有較高質量意識的員工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工作。例如體系文件的編寫工作,工作量大,并且涉及到與體系有關的各個部門,因此只有集思廣益,發動集體的智慧,才能較快地、較好地完成編寫工作。在貫標過程中,通過對標準的宣貫、體系文件編寫人員的培訓和對全體員工進行普及培訓的方式,強化質量意識,使職工既要認識質量的重要性,又要認識到產品的質量同每一個人有關,要求全員參與、人人有責。各部門、各級員工必須充分配合,團結協作,發揮整體作戰精神,才能有效地建立并保持體系的正常運行,可以說整個體系的建立和保持飽含了企業全體員工的心血和智慧,是全體員工日夜辛勞結出的碩果。
b) 鍛煉管理隊伍。通過實施產品和體系認證,使一代企業管理人才在認證過程及認證后的管理工作中學會運用國際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不但對當前的管理工作,也對今后的發展培養了業務骨干,為企業的更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2. 文件化的特點,通過文件控制進行有效管理。
一般企業在接受認證前都有指導工作的程序,但由于缺乏可行性、適用性、系統性,不能有效地指導工作,致使工作雜亂無章,低質低效,缺乏系統、完整、規范的工作標準和文件的有效管理,過期文件、失效文件滯留現場,隨意性、口頭性指令過多,導致工作接口及職責不明確。從體系文件的編寫開始就注意文件的可操作性、系統性、科學性;通過文件控制程序,有效地保證了各部門的有效性;定期修改手冊,確保了體系文件的適用性;做好記錄,以便驗證體系運行是否有效。
a) 分清職責和權限,提高管理水平及效率。一般管理體系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職責和權限劃分不清、縱橫兩個方向聯系受阻,使原有的機構設置受阻,在管理中出現“管理死角”、“扯皮現象”,工作行為不規范,生產過程中出現質量事故、廢品率高等。通過建立質量體系,詳細而明確地規定各個部門、各個崗位職責及權力,以及相關接口處的職責,并且建立健全了可操作的質量工作程序及作業指導書,有了貫穿于各個層次的產品質量保證鏈,既改善了活動本身的運行質量,又改善了部門之間的協調,減少不同部門重復工序的發生,增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大大提高了各部門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運作清晰度及對問題做出反應的速度,從而提高了運作效率,降低了質量成本。
b) 提高現場管理水平。生產現場是各項管理工作交叉點,因此現場管理一直是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建立健全質量體系后,質量管理的各項工作,分別歸屬于一定的要素,而每個要素由相應部門負責,并通過統一的標識,使現場管理的脈絡清晰、責任明確,便于考核,大大提高了整個生產狀況的透明度。
3. “事前預防”而非“事后檢驗”。通過預防不合格現象的發生,能夠:
有效地保證產品質量。由于產品和體系認證要求不僅僅局限依賴產品的最終質量檢驗來控制,而是通過涉及到影響產品質量的各個過程控制,包括設計開發、材料采購、工藝策劃、生產制造、檢驗試驗、包裝貯存、銷售運輸、安裝服務等各個環節進行整體控制。因此企業獲得了產品和體系認證證書 , 那就意味著其生產的產品已經通過了國家認可的實驗室按照某個標準進行的檢測 , 其生產廠的質量體系也經過認證機構的嚴格審核 , 能夠保證持續地生產符合標準的產品。
b) 提高生產率。通過執行標準、把質量責任從質量控制人員轉到生產人員,激發了生產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他們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生產的條理性得到加強,設備故障減少、利用率提高,生產事故減少、生產率明顯提高。
c) 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生產成本?,F代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以最佳的質量成本,生產滿足用戶要求或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所以一個好的產品,應該是成本與質量達到最佳平衡的體現?!邦A防為主”的精神從始至終貫穿在體系中,所以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加強職工的“質量意識”、“用戶意識”、“一次成功”、“不合格品不進入下一道工序”這樣的要領能夠并已經被認證企業的員工普遍接受,就保證了建立的操作體系能有效運行,從而使廢品和返工率大大減少,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4. 持續穩定地改進產品質量。
通過對所建體系不斷地進行符合性、適應性及有效性的判斷與證實,進行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和驗證,及時發現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保證所有的不符合項和質量問題能得以快速有效地糾正。內部審核能夠不斷檢驗質量體系文件的先進性、適應性,并加以糾正。通過企業總經理親自組織和主持管理評審活動,評價企業的質量方針目標的適宜性和質量體系的有效性。簡而言之,首先預防問題發生,萬一出現問題時,采取立即步驟去改正這些問題,并確保不再發生。此外認證機構定期對企業進行監督審核,更好地保證了產品質量能夠保持穩定、有效并得以不斷改進,循環上升。
5. 減少客戶的投訴,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
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有助于減少客戶的投訴,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有效地防止類似的投訴再次發生,迅速圓滿地解決投訴,增強了企業信譽,挽留現有客戶,并通過現有客戶的口頭宣傳,吸引新的客戶。一旦客戶提出索賠,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及質量記錄,在許多情況下也可以作為對有問題貨物的索賠的辯護。
6. 增加產品附加值。
獲得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證書,加貼產品認證標志,就意味著該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的生產被國家級認證機構認證為安全的、符合國家相應的質量標準的產品,這無疑會增加產品的附價值,增強消費者和需方對該產品的信心,提高企業的形象,有助于產品的銷售,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7. 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強企業信譽和競爭力,為企業擴大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許多政府部門、需方采購招標時或保險機構受理產品保險時,把制造商是否具備產品認證證書和體系認證證書作為購買產品的先決條件。他們認為,企業進行產品和體系認證是企業對質量的投入,是企業能按買方的要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和實力的保證。購買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的產品可以減少購貨的風險,降低自己的質量控制成本,可以向用戶表明自己保證貨物品質的誠意,有利于促銷。因此企業一旦獲得產品和體系認證證書,就在國內外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取得了產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證”,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手段,為拓展企業的境外業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推行認證制度所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
通過對部分認證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 60% 以上的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 70% 以上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 70% 以上的企業銷售額顯著增加; 50% 以上的企業實現利稅提高; 80% 以上企業顧客反饋的質量問題明顯下降; 80% 以上的企業合同履約率提高; 80% 以上企業產品一次送檢合格率明顯提高;近 70% 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 70% 以上的企業產品退貨率下降;企業的管理水平 100% 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 我國入世之后,國內外產品 " 串門 " 的機會越來越多,但要想早日贏得定單,各廠家除了苦練 " 內功 " ,生產優質優價的產品外,更需要取得平等的競爭條件。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必須突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進行產品和體系認證。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獲得產品認證并建立起有效的質量體系的過程中,所花去的成本與得到的好處與受益相比絕不能說是一種支出,而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中一種商業的必需,是各國對產品質量進行評價、監督和管理的通行做法,也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贏得市場與效益最有效的途徑,是發展戰略的選擇。